1884年(光绪十年),中法战争爆发,台湾告急,清政府诏令刘铭传以巡抚衔赴台湾督办军务。
当时,台湾的防务十分薄弱,总共四十营官兵,两万余人,要守卫长达2000余里的海疆,显然力不从心。
而且,军队装备极差,名为水师,却没有船只。海岸的火炮少得可怜。台湾道台刘?在兵力部署上重南轻北,四十营兵,台南部署了三十一营,而台北仅有九营。
法国侵略者窥知台湾布防的这一弱点后,就把攻击重点放在台湾北部,计划攻占基隆煤矿,夺取台北,进而吞并全台湾。于是,基隆之战的序幕拉开了。
一、变劣势为优势,首战告捷。
1984年8月4日,法军舰队副司令利士比率兵舰五艘,逼近基隆。这时,基隆海口仅有五门固定方向的大炮,只能正面守,无法侧向攻。
当时清军的海岸火炮(图像)
刚就任的刘铭传,没有时间调整台湾的兵力部署,只得就此仓促应战。开战不久,炮台连同前壁火药库均被敌军摧毁,清军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。
为了扭转不利局势,刘铭传大胆采用“诱敌深入,陆上作战”的战术。留下少数军兵凭险固守海岸小山制高点,其余的部队都撤到后山隐蔽。
当法军以为清军已经溃败,无所顾忌地涌上海岸时,刘铭传命令隐蔽的部队迂回包抄、夹击敌人。
上岸的法军(图景)